增长动能 中国探索 | 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举行
2024年1月7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 中国探索”,旨在探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些新动能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和韧性,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武汉大学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辜胜阻应邀出席论坛并以《绿色化与数字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赛道》为题作了主旨演讲。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代表北京大学为论坛作开幕致辞。
论坛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俏,代表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
论坛下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原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黄晶,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滨等出席论坛,在“双碳”战略与产业结构转型环节发表演讲并参与圆桌讨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卢瑞昌担任主持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等出席论坛,在“AIGC在中国:机遇与挑战”环节发表演讲并参与圆桌谈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翁翕担任主持人。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化祥,副院长张圣平、张影、张峥、滕飞,副书记鞠晓,本研项目主任沈俏蔚以及教师代表。北大光华校友、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
暖场节目由北京大学学生舞蹈团、北京大学MBA联合会逐光合唱团呈现。同时,北京大学MBA联合会为本次论坛的支持机构。论坛也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参考报、中国网、光明网、中新经纬、经济观察报、贝壳财经、财新视听、财经网、新浪财经、凤凰网财经、百度、今日头条、中经传媒智库、腾讯财经等诸多媒体平台的关注与支持。北大师生、光华校友、社会观众、媒体记者等近千余人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线上超过三百万人在线观看了论坛。
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世界经济新旧动能换挡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逐渐放缓,各国正采取多种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这一挑战的思考和回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政策协调、振奋市场信心、增进民生福祉,亟待更充分的探讨与行动。
宁琦:紧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既有宏观高度 也有微观温度
宁琦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始终注重开展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学术研究,全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光华管理学院自创立以来,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思想的力量。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至今已举办25届,每一年的议题都紧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宏观高度,也有微观温度。希望光华管理学院在学术、学科、学人建设方面不断探索,以科学范式研究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向社会输出一批批对中国重大问题有关注、有情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知觉、有共情,堪当时代重任的经管人才。
刘烈宏: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刘烈宏发表了题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我国首次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国家数据局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他表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动力;当前,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还需要在制度建设、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
黄奇帆:新制造、新服务、新业务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奇帆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务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发表了演讲。黄奇帆表示,他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国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和新业态板块这三大板块都有巨大潜力,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增长极。
江小涓:发挥数据要素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江小涓在题为《发挥数据要素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演讲中表示,今年可以期待一个新的积极因素,那就是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在加速。保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需要短期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长期的新动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在数据要素发挥新动能方面有独特优势,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全面稳定向好。在她看来,数据要素最后还是要回到让数字经济能够发展起来,要以重点行业和应用场景为先导,加快数据要素赋能整体经济。
高培勇:牵好、牵牢“稳预期”牛鼻子
高培勇发表了题为《牵好、牵牢“稳预期”牛鼻子》的演讲。他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稳预期”将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也必然要成为中国2024年经济工作必须牵好、牵牢的牛鼻子。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面临的新的困难和挑战,集中体现在信心和预期上。“三稳”当中,稳预期是基础和关键。只有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增强了,预期稳定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化解,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苏伟: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苏伟在题为《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演讲中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候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关键是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途径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这也必将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充分发挥这些新动能的潜力和作用,重点要做十件事,包括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等。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发布
论坛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方向和路径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撰写,集合了光华学者们的智慧,这也是一次有组织的科研的成果汇报。报告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议题,围绕发展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何种路径选择、做出哪些关键部署?报告从四个维度——经济、社会、政治、生态,一共55个指标来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聚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刘俏在介绍报告时重点阐释了五大关键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速、全球价值链上游程度、居民消费率和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的差异以及超越GDP的经济指标。值得关注的是,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在指标构建选取方面突破传统GDP的局限性,创造性提出有效GDP(Effective GDP)的概念,通过调整因子构造出有效GDP这一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经济总量衡量指标。
“双碳”战略与产业结构转型
“碳中和”不仅是单纯的能源问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一绿色转型过程中,我国实现 “碳中和” 的路径也将逐渐清晰,带动着科学技术、产业政策及商业模式等的一系列创新。
张勇:关于绿色航运的新故事
张勇在题为《关于绿色航运的新故事》的演讲中表示,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和效率的转变,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资源理念、生产和消费内容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碳中和将彻底重构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对此,他建议要推动优先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范式变革,要构建市场化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塑造企业的最佳实践,坚持ESG引领经济社会转型,从而实现源头要减碳、过程要降碳、末端要固碳。
黄晶: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
以《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为题,黄晶在演讲中表示,工业化以来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刚刚闭幕的COP28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有很多挑战和困难,特别是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问题进展缓慢。我国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发展迅速,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也树立了绿色发展的良好典范。碳中和将导致整个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颠覆性变革,有挑战,也有机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技支撑,同时市场、技术、政策要一起协同发力、不断融合。三者的“交集”越大,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显著,“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可能性越大。
邹骥:先立后破碳中和——逆周期促增长,跨周期促转型
邹骥发表了题为《先立后破碳中和:逆周期促增长,跨周期促转型》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有两个新的增长动能:一是新需求,新投资领域和方向——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依靠科技与体制机制创新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绿色低碳经济和数字经济以及二者的融合是新议程、新方向、新动能。如果要发挥这个潜力,一方面要逆周期调节,向新方向形成有效投资,用新增长动能顶住房地产失能减速的负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长期最大限度发挥要素市场配置环境要素资源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平衡要素供求而去衔接跨周期的转型,在动态均衡中逐渐有序完成碳中和转型。
梅德文:碳中和需要投资引导与稳定预期
梅德文在题为《碳中和、碳关税背景下碳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的演讲中表示,碳市场包括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全国强制碳市场整体运行健康有序,交易规模逐渐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企业交易更加积极,市场活力逐步提高。全国自愿碳市场即CCER市场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结算系统也已经完成。碳市场可以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长期的预期、长期的资金,起到引导投资、稳定预期、价值发现、价格发现、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碳中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
张海滨: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双碳”战略与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国际环境
张海滨的演讲主题为《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双碳”战略与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国际环境》。他在演讲中表示,“双碳”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国内,但推进相关工作必须全面深刻理解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对此,他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一是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的展现方式前所未有,二是全球气候治理面对的国际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三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前所未有;四是当前全球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推进“双碳”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保持更强的战略定力,也要与时俱进、统筹内外,灵活应对,还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研究,做到未雨绸缪。
AIGC在中国:机遇与挑战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进入2.0时期的重要标志,正以便捷的生成方式和广泛的应用领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融合、促进知识创新。与此同时,AIGC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王爱华: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之路的观察与思考
王爱华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之路的观察与思考》为题发表了演讲。她表示,2023年众多的大模型不断推出,新的产业链、产业生态也是在加速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已经是全球统一的认知,是竞争的制高点。比如,AI for Science带来的新方法、新工具,将可能从根本上加快整个科学发展步伐。在经济层面,人工智能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数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5个关系,包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单点创新和产业生态关系、通用模型和行业模型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黄铁军:大模型2024年基础设施化,AI应用进入深水区
黄铁军在《人工智能2023回顾与展望》的演讲中,指出了四点:一是2023年大模型投入热情高涨,百花齐放,2024年会开始基础设施化;二是2024年数字人加快演进,职业替代加速;三是AI改变科技,整个社会的科技加速因为AI的利用会变得越来越快;四是AI应用进入深水区,预计2024年AI安全事件频发,风险防范全球化行动展开,发展和安全并重。在他看来,未来三年大模型还会扩张,规模还会变得更大,从一万亿模型变几万亿,甚至变十万亿;而尺寸变小,它会变成脑,变成数字人的脑、自动驾驶的脑和机器人的脑来发挥作用。
曾毅:从科学与社会视角推进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
以《从科学与社会视角推进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为题,曾毅在演讲中表示,未来需要推进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突破,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存在,在有效理解、识别和划分任务方面,尚存在本质性的问题瓶颈。他表示,基于现在人工智能的现状,特别是风险安全伦理方面的发展捉襟见肘,不必使人工智能无所不在,而应在发展中秉持智能向善的理念,负责任的稳健发展和适度的使用,才能够使人工智能扬帆远航。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应当聚焦于: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到自然机制驱动的人工智能,从合乎伦理到拥有道德,从人工智能与人类价值观对齐,到人与人工智能的价值协调。
袁佛玉:生成式AI,进入智能原生时代
袁佛玉的演讲主题为《生成式AI,进入智能原生时代》。她表示,技术真正的价值只在于应用。没有构建于大模型之上的繁荣的产业应用,大模型本身就毫无价值。生成式AI正式进入了拼落地、拼应用的“下半场”,当下就是最重要的应用创新窗口。她认为,生成式AI带来的全新机会在于用好AI智能涌现之后出现的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四大核心能力,去创造出过去没有过的全新的用户体验、更高的生产效率。
增长动能,中国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着新动能的加速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